







终于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布鲁克林——眼下纽约乃至全美年轻艺术家最为聚集的地区。不知哪来的幸运,年前收到Lee的邀请,邀请我来一起探索一下时下年 轻人的“创意活儿”,发现一下生活中的创意元素,让我自己挑选一片乐土去开启一趟创意之旅。当时我第一感觉有点懵,当然之后还是激动万分,思来想去,我决 定选择纽约的布鲁克林区——这个聚集着世界各地创作英才的潮流地带。虽然这将是我第三次前往纽约,不过对于布鲁克林区我只有过一次走马观花的小旅行,所以 对此次旅行我充满好奇和期待,一整个春节假期我都在思忖怎么才能好好地玩遍布鲁克林。
节后,悄悄踏上这趟布鲁克林创意之旅,眼下的我已经降落雪后的纽约。为了发现这座城市中的创意元素,一路上我计划走访布鲁克林大大小小的艺术区,拜访几位布鲁克林当地的年轻艺术家,与他们谈谈那些“创意活儿”都是如何创作的。
从最早曼哈顿下城区的SOHO,然后到切尔西,现在转移到布鲁克林的几个街区,年轻人和艺术家总是慧眼独具,能够找到空间宽敞、租金便宜的旧厂房旧仓库, 改造成为自己的工作室——文艺游牧者们逐草而居,背后总跟着嘴里流涎的地产商,哪里成为热门艺术区了,后面立马就是租金普涨,穷艺术家净身出户,财大气粗 的商家入驻。
布鲁克林的Morgan Ave,现在就是一个进行时态艺术社区,年轻人和艺术家开始聚集了,地产商还没杀将过来。原本也是一片工厂区,有大量闲置厂房和仓库,还有一条看起来早已经废弃的铁路穿街而过。具体情形等之后几天有了更多直观感受了再发表。
今天晚上去的是一个实验电影的放映活动。话分两头,先说说吃晚饭的那家馆子。话说在布鲁克林这片神秘的艺术地带,不带个“地陪”怎么行?在这儿要感谢美女 地陪Pixy,在纽约两年多的上海姑娘,以及我的好友Lenny,一听我要探索布鲁克林区,便专程从香港飞来主动加入,说是自己对这片儿特有感情。我们仨 在布鲁克林的第一顿就很显insider’s view。你看那门脸儿,四周都黑灯瞎火,自己去哪里会找得到,但挑开门帘进去,那叫一个热闹,据说这家叫Roberta’s的Pizza馆子在布鲁克林 颇出名,远近艺术家们当这儿食堂。
放映活动是在一座叫3RDWARD的建筑里。这个地方很有意思,有点儿像是艺术家“群租晚上去房”或者“胶囊工作室”。整幢建筑也是厂房改建,既有分割好 的一间间工作室,也有大的空间,公共的放映室、摄影棚、雕塑装置工作室,以及公共电脑,还提供公共自行车,300美金一个月,加入他们的Member Ship,就可以用到公共设施,以及或是合用或是单用的工作室。
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,这种模式显然能省很多钱,像二楼那间雕塑装置工作室,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实属奢侈,现在等于是大家凑份子租下来一起用,空间利用率也 高。还有很大好处是提供了一个气氛,大楼里进进出出都是同道中人,你做雕塑,我画画,隔壁王二搞观念摄影,楼上李四是时装设计师,大家都互相串。来串去, 创意灵感相互启发。
MOVIE HOUSE在3RDWARD里,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天晚上举办,今天正巧是4周年,算是一个小型的庆祝酒会,很便宜的酒,以及自制的小点心。谁都可以进去, 门口摆了张桌,建议你给5美金,算是支持他们办活动。人不算多,但也坐满了整个放映室。气氛很随便很轻松,主办者大致讲了讲由头,就开始放片子。设备也简 陋,就一台Mac Book加上投影机,VJ在切换背景的时候,电脑桌面就直接投到大屏幕上,观众也嘻嘻哈哈不以为意。印象里的实验电影,都是神神叨叨那种,不过今晚看到的 十来支短片,却大都蛮轻松。有的是舞蹈+电子音乐+视频,有的是用家用DV拍的小滑稽剧,制作很精良的一支片子内容却是穷极无聊,拍一个听音乐的年轻人乘 儿童木马,意在于此间反差。放映完,所有导演上台,也有评奖,标准纯粹是听观众们的欢呼分贝数。最后是那支乘木马的片子最受欢迎,拍摄者获得的奖励是拿根 棍子,“啪”一下子砸开挂在房梁上的一个纸糊的小马,肚子里哗哗倒出来各种糖果,请大家分享。整个气氛,就像是在学校里一样,活动的主题,其实正是 “Play together? Yes”。
未完待续……接下来的几天,我都会在博客上分享这趟旅途中的精彩故事,不要错过哦,让创意再飞一会儿吧!
原创博文如需转载请用下列方式联系:
QQ:102927545 MSN:wangk1026@hotmail.com
冬天到了,不禁想要打造一个温馨的家,换换风格,但是换种风格非要大动干戈,拆墙、刷墙吗?答案是NO!只要将具有创意的家饰和家电搭配相称,就会展现截然不同的家装风格~~今天DIY达人小康就向大家推荐以下5种科技创意家饰及家电,亮丽的色彩加上超强的实用性,家居也能活色生香呢!
家居创意攻略1:风景墙面
墙面是家里最好的画布,但是我们的喜好随时会变,大事粉刷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那么这个时候,不妨贴上喜欢的贴花,紫色浪漫、粉色温情,各式各样的选择,一面墙一面风景,配合你随时随地的心情!
家居创意攻略2:贴心靠包
寒冷的冬天,面对一次次的寒流,我们渴望温暖的拥抱,角落里的靠包,像一条条绽放的彩虹,鲜艳的色彩恢复家居的轻松,随意搭配在沙发上,尽显舒适感受,让家居的温暖感加倍升温,贴心呵护你~
家居创意攻略3:个性家居地毯
地毯柔和的质地与色彩的丰富赋予地毯多变的性格,使得地毯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吸引力,特别是在冬日,萧瑟的冷风总是让人对于融融的地毯更加依赖,质地的舒适和色彩的多变对冷硬气氛起到很好的融化作用,接触时那一下温柔的感觉,足够让你沉迷一阵!
家居创意攻略4:选择创意必需品
黑笨的电脑、呆板的木框书架,你的生活里是否还有这些不解风情的必需品?在家加班是否可以成为一种享受?不如赶紧改变我们的常规思维,让色彩和产品搭配相称,方正的这台T330不就是最好的例子,可以让家装风格更加迷人!
家居创意攻略5:温暖灯饰
幸福是什么?幸福就是万家灯火中有属于你的那一盏。不管其他家具如何帮你点亮生活,但是最伟大的配角仍然是默默无闻的灯饰,一盏暖暖的灯光,是我们幸福的守望。
原创博文如需转载请用下列方式联系:
QQ:102927545 MSN:wangk1026@hotmail.com
它偶尔也是,被老婆“追杀”时的藏身处。
上周末出了趟远门,应一个朋友之约参观了内蒙古伊利奶源基地。头天早上七点不到就起床赶路,本“居里先生”好久没起这么早了。
第一天上午去了伊利集团位于呼和浩特的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,是伊利花3.5亿打造的。据说是亚洲最大的绿色精品奶源基地。占地300多亩,拥有18条生产线,日处理鲜奶能力1800吨。从奶牛到成品一条龙产业链。用伊利老总潘刚的话说,想要从自己做起,营造一条绿色产业链,来传播和影响人们在点滴生活中形成环保生活方式。
充满798味道的展厅
伊利展厅做的很有特色,处处有北京798的艺术味道。看出来花了很多心血。从展厅处处标志性的“绿”,跟伊利一直倡导的“绿色产业链”相吻合。
踩在脚下的“绿色版图”设计得很有创意,极好地迎合了伊利的绿色环保理念
展厅里随处可见的“奶牛”
跟奶牛的亲密接触
来之前就听说这里的奶牛都是集中化管理,很科学也很环保。但我的想象还是仅限于电视上所有的奶牛挤在一起的画面。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奶牛井然有序地“排排坐、吃果果”的场面还是蛮震惊的。没想到,奶牛也可以这样“军事化”管理。
伊利内蒙现代化工厂一景,奶牛挤奶已经是全自动化了。
这里的奶牛也格外“聪明”,习惯成自然的都知道挤奶前要上车,挤奶后要下车了!还真是科技以人为本。
除了产奶的过程比较环保外,要想获取优质的奶源,奶牛必须生活在绿色健康舒适的环境中。这也是保证奶源绿色的关键之一。奶牛就在这里安家了。
每个出生的小奶牛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,看起来像不像在咱们小朋友的幼儿园。
偶遇与我同名的奶牛康康
透明智能化的操作间
如何将新鲜的牛奶变成人们喝的成品奶,中间的操作过程也是极其复杂。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环保无菌。所有进去参观的人都被要求套了鞋套。这样智能化的操作间我也是第一次看到。
监控仪能够24小时监控操作间的每一个画面
最后送到强大的多功能立体库就可以准时的发往中国的各地了
展厅品目繁多的伊利牛奶成品
伊利奶罐建成的山寨版“世博中国馆”,有点意思。对了,伊利也是上海世博会的唯一指定乳制品赞助商。
美丽的大草原
第二天早上去大草原放风。哈哈。在城市呆得太久。好久没有闻过这么新鲜的空气,没看过这么蓝的天。突然好羡慕这里的牧民。生活得原汁原味。
刚一下车,热情的当地东道主就给我们敬上了最地道的下车酒,表示对贵客的欢迎
放眼望去,很容易想到一句诗: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.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赶上一场摔跤表演,摔跤手都长得蛮精壮,服饰也很漂亮,我要是瘦点,也想上去跟他们pk一下。
在大草原骑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。同行的有骑得不错的黄卓同学,牧民也会教你怎么骑。
蒙古包比想象中的大好多,也比想象中的好看,总觉得这玩意儿很神奇,外面简简单单,里面大有乾坤。
草原人民祈福长生天,保佑他们风调雨顺,牛羊平安的地方
望着渐行渐远的蒙古包,我的内蒙之行就告一段落了,下次有机会去普通的牧民家里借宿,品尝下民俗风情。
回来又碰上飞机晚点,凌晨从南苑机场回家走了一个多小时,不过总算平安到家了,回家的感觉真好。这次伊利之行,给我感触还是蛮多。在中国,能提倡绿色口号的企业有很多,但是真正从自身做起,愿意花巨资去打造一条绿色产业链的企业少之又少。希望伊利的绿色理念能影响更多的企业。别的不说,以后喝伊利我真的放心了。
原创博文如需转载请用下列方式联系:
QQ:102927545 MSN:wangk1026@hotmail.com
宏基董事长王振堂写给内部员工的信近日在网上广为流传,在信中,王振堂以一个“兼并者”的姿态向员工描绘了吞下方正后的美好前景。在洋洋得意的宏基的光芒下,“被兼并”的方正似乎应该比较落寞,但笔者看来,在这场不管是兼并还是合作的联姻中,真正该偷着乐的是方正。
“我们是谁?我们是方正一体化解决方案”,方正的一则广告语正在大街小巷频繁播放。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方正电脑什么时候变成解决方案了?没错,现在的方正PC早已不是当年的方正PC。方正的PC制造业务近年来的表现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一样让人失望,不仅产品缺乏创新、营销手段亦乏善可陈,品牌影响力不断下降,市场份额也在逐步萎缩。据IDC的统计,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的中国PC市场,方正的市场份额仅为6.2%。不但难以仰望国内老大联想的项背,就连气势汹汹的外国列强惠普、戴尔都轻而易举地将其踩在脚下。同样在亚太PC市场,IDC第二季度的统计显示,方正已经被排除在前五之外,市场份额应该低于5%。从增长率上看,方正的增速此前已经低于中国和亚太PC市场的平均增速,无论丢给谁都是个大累赘。
当急于嫁丑女的方正遇到了饥不择食贫不择妻的傻小子宏基,一桩烦恼竟然就演变成了一桩“喜事”。说起宏基,这个代工厂出身、既缺产品核心竞争力又没有渠道资源的傻小子,在大陆市场的表现一直非常“平稳”,稳到在历次对五大PC厂商的市场份额统计中一直都牢牢垫底,即便在大陆市场风生水起的情况下,份额也一直难以越过4%;而在群起争抢的政府采购市场,宏基也是无计可施,多年来挤破头也分不到一点羹,也难怪一见到方正的丑女都能两眼放光。
现在,宏基不但愿意接手方正的烂摊子,在公开场合还以“合作”的调子给足了方正面子,还付了7000万的彩礼钱——可惜要分七年付清,虽然双方合作细则没有公布付款具体细节,但可想而知,婆家也自有算盘,要看看这丑媳妇儿在七年中的表现,再给红包吧。
事实上,方正品牌在中国早已没落到二三线,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影响力还不如宏基本身,渠道上虽然能对宏基有一定贡献,但由于近年来经营不善,已经被联想、惠普、戴尔等国内外豪强大大挤占,那么,没激情、没创新、没实力的方正PC是如何引起宏基的,实在让人费解。但即便这样,方正仍是不肯放弃最肥的那块肉——政府大客户,这也正是方正所以资源渠道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。有这块肉在手,以后自然可以总吊着宏基的胃口,方正真是为自己算计到了极致。
这下方正终于可以大肆鼓吹自己“成功转型”了。但关于方正转型IT这事也很不靠谱,离了硬件更没戏。做什么都不专注的一个公司,面对IBM、惠普等IT解决方案和服务领域的强大对手,在PC这个还稍微有点积累的领域都打不过,最终沦落到卖身的地步的方正,还怎么能指望转型到IT这个更需要科技含量和长期积累的新领域能够找到活路呢?
最后再看人员调动。从联想国际化大浪中被淘汰出局的蓝晔,又“被国际化了”一把,本想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继续在国内奋战的,谁知道这个二婆家也不靠谱,估计过半年又要离开,只能投奔爱国者神舟之流了。
广州向来给人典型沿海城市的印象,繁华绮丽,流动着色彩与光影,如一幅色彩浓烈的现代抽象画,让想要捕捉它本质的灵魂们略微感觉有些措手不及。这种光怪陆离的变幻,又不同于一水之隔外毗邻的香港的浮华与躁动,而将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沉淀累积,堆叠出深沉底蕴。
对于这样一座城市而言,最是人流交织如梭、车水马龙的地段非商业氛围浓厚的街区莫属。在CBD这个词于兴发在内地的十数年间,广州的中心商务区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,每当穿行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的通透水晶塔周边的建筑楼群中,工业城市的气息充盈全身。去过广州的人每每感叹,工业城市之美,除了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流动昭示出表面的状态之外,总应该有一些衍生出的文明与精神,应当通过一种高雅而不失亲民方式流露而出,才不会让这一份根植于岭南大地的工业文化泯然众生。相较于林立的CBD街区,广州呼唤着CAD(中心艺术区)的破土而出,茁壮成长。
艺术与工业的碰撞,这种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放眼望去,北京798足以作为前例与佐证。这个早就荒废的电子元件联合厂,从02年开始由于一批艺术家的进入,而渐渐渗入艺术的气息。新鲜的艺术行为与工厂的就有规划产生矛盾,危急中的碰撞溅射出火光四射,而使798迅速崛起成为京城内的一道风景线,一个新地标符号。
而广州市内的艺术区,包括信义国际会馆,也同样是将工业与艺术这看似悖离的两个元素之间结合,进行了强有力的对碰。可是国际会馆的名头未免太过于严肃和板正,再冠以“国际”之名,不由得让人望而生畏。作为后起之秀,“红专厂”的兴起,却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先锋们留下了“以后这里会比798好”的评价。
让艺术区不再高高在上,而是贴近市民生活。红专厂的诉求有如它的名称一样简单易懂、平易近人。园区里几十座大小不一的红砖厂房如今空置着,破旧的标识和废弃的机器平添几分沧桑古朴的历史感。长满荒草的生活广场,青苔遍布的石板路和爬满藤蔓植物的墙壁屋顶……在满是阳光的午后,显得如此熟悉又疏离。
在这一,一草一木,一砖一石都因为它的曾经充满了故事与情调。
制罐厂D6区的小酒吧的墙壁上有无数的故事,柔和的光影与小资的装饰让人心中温暖安定。
在这里,数十年前的建筑风格略微显得与时代脱节、充满了笨拙的韵味。在这里的工作室,将轩敞的厂房隔出LOFT的格局。空旷的厂房建筑令人羡慕莫名,足以让无数年轻而充满创作激情的思绪有足够的空间飞扬发散。原生态的树木自由生长,废弃机器也重新上漆成为这里曾经身份的铭牌与象征……就像这里的艺术氛围一样充满了生活化与随性的气息。越来越多的广州艺术圈人入住此地,越来越多的工作室在这里生根发芽。红专厂提供的是一种让艺术可看可摸可体验的生活方式,这对于任何一种人群、从任何一种意义上来说,都无疑是美事一桩。
原创博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:
MSN:wangk1026@hotmail.com QQ:102927545 mail:wangk1026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