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首页|TW首页| 同事录|业界社区

科幻星系

2019-08-25

人类正常能活140岁,是什么吞噬了我们的生命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06:55

自封建时代开始,人类就开始探索如何延年益寿,资源最丰富者莫过于皇帝,他们享有无限的江山美女,巴望着长生不老、永葆青春,于是,皇帝特喜欢招贤纳士、炼制丹药,尤其是明朝的一些皇帝,更是以“炼制丹药”为主业。遗憾的是,据史料记载,古代的皇帝大都不长命,甚至很少有人超过70岁,一方面,皇帝炼制丹药且长期服用,实在是一种慢性自杀;另一方面,皇帝治理江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,如最勤政的皇帝雍正,每天只睡4小时,一个人顶五个人干活,仅仅在位13年,而他老子康熙虽然比较注重保养,却也仅仅活到69岁而已,当千古一帝垂垂老矣之时,仰天长叹:向天再借500年。

人类</p>
	</div>

	<div class= 评论(0)

2019-08-14

网约车收空调费背后:不过是一场有关利益的无聊博弈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08:52

怪事年年有,今年特别多。据媒体爆料,近日有网友称乘坐网约车时感到炎热,请求司机开空调被拒,司机表示“开空调不赚钱”。如果开空调一个月就要多支出1000多块,除非额外支付费用才可以开空调。

网约车收空调费背后:不过是一场有关利益的无聊博弈

通常而言,乘坐网约车除了出行上必须的便利外,享受舒适的乘坐环境也在情理之中。但从此次事件我们才发现,习以为常、约定俗成的消费理念,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说到底,网约车收空调费背后,是一场有关利益的无聊博弈。但如果这场无聊博弈持续发酵,却有可能让整个网约车行业陷入泥淖之中。本就备受诟病的网约车行业,或许将迎来雪上加霜的尴尬局面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6-08

从资产荒到财富慌,中国家庭的投资有哪些变化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19:26

多年之前,中国家庭面对的是“资产荒”。当时中国家庭手里的钱少,资产也少。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腾飞,现在有钱有资产的中国家庭数量越来越多。但与此同时,“资产荒”也蜕变为“财富慌”。

而据《纽约观察家》的最新调查显示,美国富人的幸福成本是1亿美元,只有达到这一门槛, 美国人才不会感到焦虑和恐慌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5-25

企业高管、明星的孩子真得比普通孩子更幸福吗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17:25

文学大师王****说: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,不是家庭、身高、财富和天赋,而是对于幸福的感知能力。如此概括可谓精准,我们从哲学书上知晓:物质决定意识,也常常深刻体会到“贫贱夫妻百事哀”的尴尬,于是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人笃信:幸福就是要多赚钱,甚至把幸福等于财富,长此以往,社会逐渐形成非常单一的成功标准和价值偶像,也即谁赚钱多,谁就更成功,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,整体物质水平大幅度上升,人们开始注意到钱财以外的东西,比如身体的健美程度、城市的蓝天白云、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个人称心如意的业余爱好等等。基于此背景,幸福感、幸福家庭的定义正变得多元化,普通人依旧向往“富有殷实”的家庭,同样,也靠着自己的双手来获取幸福。

社会中的家庭千千万,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,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。从财富角度讲,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划分成贫困家庭、中产家庭以及精英家庭,最底层的贫困家庭,笔者认为是非常不幸的,应该是没有太高的幸福感可言。事实上,贫穷之所以应该遭到诅咒,不仅仅是因桎梏了家庭的物质生活,更会让人的精神生活变得贫瘠,因病返贫、因懒惰导致贫困、因违法导致贫困,这些都应该要极力避免,而剩下的两种家庭,精英家庭和中产家庭,他们都有很大机会获取高幸福感,重点强调,不用非富即贵,中产家庭也会幸福。

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5-18

“孤独经济”的兴起,背后隐藏是那些现实问题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21:11

如今,“孤独”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。甚至还有好事者,煞有介事地弄出一份《国际孤独等级表》,将孤独之事划分为数个等级。一个人逛超市、去餐厅和咖啡厅、看电影、吃火锅、唱KTV搬家、去医院……这种感觉,或许与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有的一拼。

就如前段时间海底捞全方位服务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条,就是当一个人去吃火锅时,服务员会贴心地拿出超大公仔作为一种陪伴和精神上的慰藉。之所以有这项服务,想必海底捞已经洞察到现在“孤独经济”已经悄然流行。

所谓的“孤独经济”,就是针对一个人的消费品、服务等。而其崛起的源头,在于越来越多的人被动,甚至主动地接受、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间。从其根源看,目前年轻群体漂泊的处境、工作生活节奏快、生活压力大、交际圈难以拓展等,都让“孤独”成为常态,也让“孤独经济”迅速成型。而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,中国独居人口占比16%,而这意味着有大量的衍生孤独经济市场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3-22

房产税真得来了!谁会是最惨接盘侠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22:15

在十三界全国人大会议上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做工作报告,指出要集中力量落实好党中央确立的重大立法事项,其中,最受关注的立法应该是房产税,显然,这是最牵动国计民生的大项目,而且相比于前几年的“稳妥推进”的步调,现在更像是“稳步前进”,说通俗一些,房产税可能真地要来了,但中国的房地产又是非常特别的,真正地执行起税法来,必须慎之又慎,说白了,房地产税有点“试探老百姓和相关利益集团底线”的意思,如果成功了,管理者又会有一笔新的收入,但如果失败了,则有可能搞得天怒人怨,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恶性事件,误伤一批新的最惨接盘侠。

谈到房子,中国的老百姓总是充满希望又充满哀怨,我们花费巨大的心思理解房地产的本质,年轻时也曾立志不买房,绝对不做接盘侠,但又迫于舆论压力,不得不东拼西凑地搞定首付,而后过着终身为奴的生活,可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房子,就会觉得没有尊严,无法融入特定的圈子,而女人没有嫁给一个有房子的男人,精神就好像没有子宫,萎靡得一塌糊涂,如今的房产税会激化这些深层次的矛盾,还是缓解甚至消除它们呢?

房地产税应该怎么收,又该怎么用?

房地产税虽然特殊,但总也逃不开“税收”的本质,无非就是再向老百姓收一笔钱,具体到房产税,应该是向“房屋拥有者”收税,特别是向那些拥有大量房产的人收税,这样就能充分抑制“炒房团”的活动:温州人想要拿下雄安新区的一栋楼,首先要支付天价的税金,再加上,二手房行情不稳定,价格随时有腰斩的风险,弄不好就会砸到自己手里,于是,他们在炒房之前会更加地审慎,此外,房地产税有望让中国楼市交易更有活力,一些房哥、房姐或者拆迁户因为此前的院子大,动辄坐拥八、九套房产,而且坚信中国房价会一直往上涨,自然而然地把房子囤在手里,资产上千万却仅仅是纸上富贵。房地产税带来的压力,有望促使这个群体快速脱手房子,把资产变成资本或者资金,不仅盘活了自己的财务,过上品质生活,而且让很多购房者多了一个选择,当然,房地产税也会催生出另外一个极端:房东把房产税转嫁给租客,到了那个时候,底层人民不仅买不起房,而且以后也租不起了。

税法总是围绕资源展开,而掌握资源的人永远都会掌握主动,管理者掌握土地资源,他们不用担心税法的影响,房哥、房姐们掌握房产资源,他们会有各种办法把税务的压力转嫁出去。相比之下,最惨的还是接盘侠,未来他们不仅要支付房子本身的价值,还要顺便把房屋此前的房产税一并交齐,更惨的则是,压根无盘可接的人,只能颠沛流离。

如前文所述,房地产税关系到国计民生,需要审慎行事,官方的说法自然是抑制炒房团,但如果立法不够细致,很可能会误伤人群,如一些老旧小区的居民,他们拥有的房子属于单位分配的,因地理位置优渥,房屋的价值非常高,房地产税也会跟着水涨船高,但大部分人的收入远远赶不上真正有实力的“接盘侠”,他们不炒房,却要给管理者支付重税,显然,这是不合理的。笔者认为,即便是房地产税真地来了,也肯定不会一刀切,它要抑制谁,就要精准地打击即可,切不可误伤,否则,管理者因反腐、高铁、亲民赢得的口碑,势必会再次消耗殆尽。此外,宪法之于税务的定义应该是“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”,如果房地产税真地来了,管理者也势必要向公众说明:新税的使用范围。事实上,随着改革开放,中国税务已经由法律定义,且预算规划也日渐透明,虽然尚没有达到“顺应民意”的程度,却也能做到部分透明,合理规划的。具体到房地产税,笔者认为,老百姓可以接受,但同时也希望,税收能用在改善住房方面,比如,现在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商,绿地面积不够,或者小区的配套缺乏,而房地产税可以用来建设学校、小区附近的公园以及体育场等利民措施,如果真能如此中规中矩地使用,且由管理者统一规划,房地产税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。

隔靴搔痒,房地产税没有触动中国楼市的核心

在如今房价高居不下的状况下,任何人购买中国楼,特别是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购买房子的人,都不得不接受“接盘侠”的命运,如果是自己住房,估计也就只能忍着,自己购买房屋晚了,也就只能认命了;如果是房哥、房姐、拆迁户们,如前文所述,他们掌握着资源,房地产税不会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压力,至于财大气粗的温州炒房团,估计会把钱投资到智能手机或者无人机等领域,最惨的状况则是靠“贷款”炒房的人员,他们坚信房价上涨的速度一定会超过贷款的利息,从而通过类似的高风险操作赚取差额,经常血本无归的,一方面自去年开始,二手房市场变得寒冷无比,很多房虫手里的房子无法脱手,资金又出现断裂,从而出现大面积的断供潮,只能由银行拍卖,相信直到现在,依旧有很多房虫被“可恶的房子”给套牢,房地产税来了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

房地产税已经喊了很多年,却迟迟没有落地,但本次再度被提出,估计也是在向各地释放信号,提醒其早作准备。笔者虽然无法预测房地产税真正落地的时间,但可以笃定:中国楼市不会因一个新税法而伤筋动骨。平心而论,房地产税能抑制炒房团,但中国楼市价格高居不下的根本原因,绝不是所谓的炒房团,他们只是被管理者拿来做挡箭牌,而高房价背后真正的原因是高地价,是财政和GDP目标作祟。事实上,发展中国家,谁能掌握土地的使用权,谁就能变成经济的主宰,这么多年来,国家通过土地和房子收敛民间财富,用来建设高铁、兴办奥运、改造城中村等等,如今可能到了一个新的拐点,总之,房地产税之于中国楼市来说,只不过是隔靴搔痒,只是越骚越痒而已。(科技新发现 康斯坦丁/文)

2018-06-29

育儿资讯应用Winnie获400万美元,给国内同行带来什么启示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11:13

互联网业界从业者或许都知道,美国的很多网站、游戏、应用等之前曾给中国创业者带来很多启示。当然,现在中国原创的互联网新生事物也早已屹立于世界舞台,独角兽企业数量更是超越了美国。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互联网事物就不再具有启发性,或许很多理念仍然值得中国创业者借鉴。注意,这里提到的是理念,而不是功能、UI等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6-10-05

国庆了,谈谈为何拼车变贵的那些坑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00:21

1

国庆七天假期爽,但人山车海看不完!这不,国庆七天长假让很多人得到难得的休息时间,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却也集中爆发。先不说人山车海的囧途,单单是近两年兴起的拼车业务就让人也吃不消。

拼车,这个最初定义通过顺风车模式,为乘客提供动态折扣,为司机提供更高接单率的服务,最近正在悄然变成“贵族的享受”。变贵的过程,真的是伤透了拼车一族的心。

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5-08-07

夺命电梯,夺走了中国的人性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康斯坦丁 @ 20:48

据国内媒体报道,7月26日上午,湖北荆州一家商场发生了电梯吃人事件,这个事儿只是听一听就会毛骨悚然,监控画面曝光后,更是惨不忍睹。或许是想唤起大众的关注,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对该事件都进行了大肆报道,在反复的撕咬之中,我们终于感受到生命的可贵。为了巩固这种成果,我觉得有必要再复述一遍过程:在监控画面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女子右脚踏上电梯顶部接近楼层的踏板之后,踏板瞬间裂开,掉落、形成空洞;在这一瞬间,女子把同行的孩子往安全地带推了一般,自己却跌入空洞,电梯运行了9秒之后,女子的最后一只手消失在画面中,同时消失的还有女子的生命。

图片1

如果以上叙述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,倒也是一个不错的桥段,且颇具审美性,母性的伟大仅用9秒的时间就被演绎地淋漓尽致。遗憾的是,电梯吃人是血淋淋的新闻,而且已经不再是特别新鲜的新闻了。

事实上,电梯吃人、吃胳膊、吃腿的事儿在中国已然是屡见不鲜了,只是这次夹杂着生命和母爱更让人动容,也是中国社会大面积人性坏死的又一次经典例证,让那些可恨又可怕的从业者再次曝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,无所遁形、无处可逃。追讨责任非常必要,还好这次不是有关部门的错,否则,肯定又是临时工干的,但比追讨责任更加急迫的,则是针对电梯行业的大检讨,从设计标准、到制造过程,再到产品检验,以及后期的维护保养等核心环节都需要好好修理一下,我们需要清醒的管理制度,更需要科学的设计方式,毕竟,生命理应高于一切,高于成本、竞争,以及任何的商业逻辑。或许,我们真该让高速运转的电梯暂时停下来,让我们无休止的利益追求停下来,好好去反思,如何把电梯做得更安全。

电梯吃人,同时吃掉了责任和人心

荆州商场电梯吃人事件爆发之后,《南方周末》对此的评价是:电梯本不吃人,在电梯安全事故的背后,拷问的其实是人的责任和良心。

2015年上半年质检总局数据显示,全国31个省份电梯使用和维护保养单位自查电梯共计2,368,665台,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就有111,156台,这意味着,每100台电梯就有将近5台存在隐患;另一项数据更加夸张,《南方周末》共获得27个省份共计130个电梯样本,其中无年检标识、年检过期和标识不明等情况,占比达到90%。

图片2

读罢这些数字,笔者后背直淌汗,看来以后真得要练习跳远,以便越过电梯和楼梯之间的踏板了。其实,责任和良心是一定要受到谴责的,但笔者认为,造成安全隐患的根源还是电梯本身的设计不完善,以及制造、维护过程中的偷工减料。拿荆州商场吃人的电梯为例,设计完全没有考虑到意外情况的发生,事实上,制造业有一个非常简单地防呆原理:一旦安全隐患产生,设备会自动停止运行。在扶梯两端和楼层接触的位置,完全可以安装特殊的感应装置,一旦踏板松动,或者螺丝松动,电梯就会停止运行,显然,这部电梯没有安装类似的装置;如果嫌感应装置太过复杂,制造商也应该想到安装一个防护罩什么的,这样即便人员跌落,也只是摔一下而已,不至于女子跌落之后,电梯会照常运行,活生生地把人吃掉。相信女子跌落之后的9秒钟,是其生命中最艰难的9秒钟,也是中国电梯制造业最羞辱的9秒钟,我们的电梯制造工艺水平绝对不会这么low,唯一的理由就是只想着cost down,毕竟,感应装置也好,防护罩也好,这些都需要增加制造成本,而现在,中国制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断向成本妥协,因为要照顾成本,制造商们不得不把一个“优秀”的设计,糟蹋成一个“凑合用”的设计。三十年前,海尔生产了一批有瑕疵的冰箱,有的仅仅是螺丝没有拧紧,或者门不好关,但张瑞敏的铁锤依旧毫不留情地将其砸毁,目的就是激励员工向“零缺陷”看齐,显然,张锐敏的铁锤砸醒了海尔集团的员工,却没有砸醒整个中国制造业,太多的人以“利润”为核心,不断向品质妥协,最终才导致悲剧的发生。

除了制造环节的妥协之外,电梯的安装、维护环节也不断挑战底线,市场竞争更是一片混乱。同中国所有的行业一样,电梯行业充斥着中国式的浮躁,大家仅用5分钟就能陷入恶性竞争,为了获取订单,同类公司相互压低价格,但要维护盈利水平,又不得不在服务质量上偷工减料,安装过程中,采用廉价配件,甚至以次充好;日常维护中,意思意思就可以了,应该每日点检的项目,3天做一次,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,这些基本的底线已然被不断突破,就更不要提那些有关技能培训、从业资质、职业操守等更高级要求了。

夺命电梯,夺走了中国的人性

现在,中国的每一次灾难都会演化成关于人性的讨论,证明着中国社会的人性已经大面积坏死,夺命电梯的出现,不就是恶性竞争、唯利是图的结果吗?

图片3

设计存在巨大缺陷,无人问津、只因要节约制造成本;年检过期、无人理睬,只因要节约人工费用,还有本该报废的电梯依旧运行,随处可见服役15年的古董电梯,这些不应该称之为电梯,而是通向死亡之国的捷径。更让人感觉压抑的是,夺命电梯又能马上让人联想到其他“用钱杀人”的悲剧,三聚氰胺让26000个儿童没去过幼儿园就夭折了;地沟油如瘟疫一般,不断屠戮着中国人的体质,还有那些拥挤的校车,刮一阵风就能倒掉的楼盘…连续爆发的恶性事件,让整个社会戾气十足,却又无所适从,因为社会只提供了单一的价值标准和成功偶像,也即谁有钱,谁就牛逼,而没有人去关心这些钱来自何方。

从夺命电梯衍生到中国人性坏死,显然有小题大做之嫌,但真正的事实是,中国人向来漠视生命,在中国,高于生命本身的又岂止是金钱呢?

事实上,职位、名誉、领导指派的任务,在中国都会高于生命本身。比如清朝光绪年间,法国大使在紫禁城访问时,委婉地表达了之于太监制度的看法,认为其有些残忍,但没等老佛爷发话,李莲英先不干了,说能伺候老佛爷是自己的福分。而在西方的世界观里,身体是人最宝贵的东西,是人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莫说是为了公务员身份把自己阉割了,就连调侃身体部分都是不能接受的,就更不要说,活人陪葬这种纯种灭绝人性的行为了;另外,我们从小就受着“为了理想牺牲生命”的教育,但仔细想想那些不小心因公殉职的人,真得应该成为榜样吗?我们教育员工要吃大苦、耐大劳,不断用生命去搞生产,是不是也会本末倒置呢?中国人性的事儿太复杂,我也只是想借着夺命电梯这个话题,劝解一直处在飞奔状态下的人们:珍爱生命,远离扶梯,你真的可以选择走普通楼梯的!(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/文)

本文如需转载,请联系QQ:102927545 ,并注明出处

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:kejxfx

2015-08-06

谁来摘掉共享经济的紧箍咒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时事聚焦 — 标签: — 康斯坦丁 @ 20:45

1978年,一位美国社会学教授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,旨在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,降低消费者的日常支出成本,这种经济模式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就是由第三方创建的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。因受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,共享经济虽然不断进步,但始终没有呈现爆发式增长,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保守国家,更是不温不火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得以让共享经济找到优质的载体,从而诞生了大量与之模式相匹配的服务内容。事实上,“共享”是个挺古老的事儿,比如公用的学校、公用的厕所和公用的鸡,早先只不过是由政府、企业或者其他机构主导运行的,现如今,共享经济的概念被重度刷新,最大的不同在于,普通消费者已参与进来,全方位、立体式地挖掘可用资源。

图片1

现在,比较成熟的共享就是信息、知识的共享,这也是传统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所在,以往那些需要翻越大部头的资料,现在只需要问一下百度知道就行了,正可谓“百度知道,啥都知道”。而基于移动互联网衍生出来的共享经济,讨论最多,争议也最多的就是专车、拼车服务。从模式上看,Uber/滴滴提供的专车服务,无疑是人类的重大进步,尤其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,共享交通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,但问题在于,按照中国法律的要求,任何没有运营证件的私家车都不允许提供收费服务,自然,这些平台会有自己的管控方式,尽量规避与法律条款的冲突,但新型的共享经济,最大的特点就是谁都能共享,势必会出现大量的黑车司机,加之,传统利益集团的阻挠,一些本质上挺不错的经济模式,才刚刚出现就让大家合力带上了一定紧箍咒,妄论遍地开花了。

共享经济,价值几何?

共享经济最基本的价值就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,既有消费者点对点、小范围的闲置物品交换,又有之于公共交通、场地的共用。比如,刚刚兴起的Uber/滴滴专车服务,本质上就是一种之于公共交通的重组,当然,他们没能重组地铁或者公交车,而是挖掘出了大量的闲置资源。或许,私家车主早就心疼油费了,希望自己能在回家的路上拉点人好分摊一下油费。这个想法简单而单纯,甚至会触及“非法运营”的红线,但若能在有效的管理之下,将这个想法进一步发扬广大,则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图片2

众所周知,中国大城市基本上都被笼罩在一层重重的雾霾之下,而据柴静的《穹顶之下》报道,造成雾霾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之一就是汽车尾气。Uber/滴滴专车若能推广开来,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汽车保有量,因为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之下,大家会更关注汽车的使用权,而不是拥有权,更让人为之兴奋的是,这种理念完全可以推广到国民生活的重要领域之内,从交通,到知识,再到大型的工具,甚至一个冰柜、一把铁锹都能贴上“共享”的标签。

除了能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之外,共享经济同时会衍生出更多的职业,这种职业较之传统行业,最大的好处在于工作自由,同时,也会提高工作者本身的效率,要知道,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。

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父母的主流意识里都会要求儿女的工作稳定,朝九晚五的生活曾几何时竟然成了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,特别是80后一代,对于大型国企的迷恋程度前所未有,相信后面几代人也不会再有这种程度的迷恋了。“朝九晚五”最该控诉的地方,无疑就是让很多年轻人在本该奋斗的年纪,选择了安逸,而且传统工作制度,要求员工必须坐台,主体上以时间丈量为准,这种制度下,造成了很多大型企业人浮于事的情况,员工加班时通常无事可做,只是为了一个考勤数字而虚耗人生。如果把员工本身看做一种资源,他们自然也能在共享模式下提高自己的利用率,我们姑且把这些员工土鳖地称作“自由职业者”吧!他们通常可以自主安排的时间,可以在家里工作,主要工作之外,还能找到合适的兼职,如果法律能做一些调整,则会出现自由职业者同时签约几家公司的情况,既能保证员工的时间、精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,也能保证自由者的权益不受侵害。

举步维艰,共享经济得罪了谁?

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或者应用,总不免要遇到些麻烦,但如共享经济这般举步维艰的,却也是少见,特别共享交通服务,如果把他们比作神通广大的孙悟空,那么,监管部门就好似唐僧一样 ,念了三年甚至更久的紧箍咒。拿Uber为例,这家新晋的国家化公司,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遭到了抵制,从德国的法兰克福,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,从浪漫之都巴黎,到西班牙的斗牛城,Uber每到一个城市,第一件事就是去交通部门喝茶,总也逃不出非法运营的阴影,或因商业保险没交,或因个别极端事件就收到一纸禁令,有热心的网友甚至列了一张Uber遭禁的时间表…事实上,Uber的遭遇只是共享经济之困境的缩影,对于未知的东西,普通人总是充满者恐惧,怕受骗,怕个人信息泄露、怕遇到流氓!

图片3

或许是因为经济秩序之于国民生活的影响实在太大,以至于,每个人都不得不抱着审慎的态度,当然,其中也会夹杂着一些传统利益者的阻挠,但历史的车轮滚滚,总会碾碎前进的障碍,面对共享经济,与其怕怕怕,倒不如啪啪啪,留给社会管理者更重要的课题应该是如何引导“共享”的发展,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把它们禁止了。

首先,政策上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,这种保护旨在帮助共享经济和传统经济在相同的政策待遇中发展,拼得是谁的服务更好,而不是谁的背景更大。另外,政策不单要鼓励共享经济发展,更要惩罚“假共享”或者以共享之名义的非法活动,比如在共享平台上发布虚假消息,在共享的汽车上发生不正当的关系等等,这些都是由人性弱点衍生出来的罪行,必须依靠强制力来约束,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在靠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赚钱,总之,政策的作用就是在不平衡的社会中,找到共享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平衡点;其次,共享经济的爆发,要有赖于相关技术的发展,建立更好的,更专业的交换平台,形成透明、公开、公正的数据,而由共享造成的隐私泄露风险,也是亟待技术要解决的问题,事实上,如何维护消费者的隐私安全,在共享经济领域,乃至整个科技生活领域都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严肃话题。

图片4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部分,共享经济要想彻底摘掉紧箍咒,最核心的力量来自于自身,正如孙悟空的紧箍咒,不是如来摘的,也不是观音摘的,而是因自己潜心向佛,依靠自己的力量摘掉的。政策和技术之于共享经济的影响非常大,但始终是外部因素,真正决定共享能否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,还要看自身的服务,起码,司机们别再耍流氓了。(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/文)

本文如需转载,请联系QQ:102927545 ,并注明出处

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:kejxfx

下一页 »

Powered by TechWe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