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首页|TW首页| 同事录|业界社区

科幻星系

2019-06-13

草木皆兵,科技企业为什么爱签保密协议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7:57

最近,新一代的iPhone频繁遭遇曝光,从外形设计到内部零件,再到芯片系统架构等等,统统被展示了一遍,要知道,这在十年前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儿,彼时任何关于iPhone的信息都会引起一阵骚动,媒体也以“报道iPhone隐私”为荣,但时过境迁,iPhone早就风光不在,如今他们持续地售卖隐私,持续地提前曝光,依旧难以掀起波澜,同时,人们也不禁问道:苹果的保密条款已经失效了吗?新品曝光为什么如此频繁?真正的事实是,苹果从未放松过保密的要求,他们在供应商面前,依旧地高高在上,要求其签大量的保密条款,而且一旦条款触发,跟随的是天价的罚款和巨大的信誉影响。

事实上,保密协议一直存在于品牌商和代工商之间,作为知识产权的拥有者,品牌商不得不把自己设计的信息、SPEC要求、工具流程等等,给到代工商,以便其能做出“符合要求”的产品,整个过程就充斥着“泄密风险”,即便是大型品牌商和代工商之间也都常存在类似的纠纷。为了控制泄密风险,苹果更现实的做法是,要求供应商签订保密协议,一旦发现违规,罚款5000万美元,当然,这个条款也不是频繁生效,否则,大家早就没有办法合作了。苹果坚持如此严苛的计划,目的是要给供应商创造内心深深的恐惧,更在于东窗事发之后,可以找到非常明确的法律依据,一击致命!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6-12

二等代工商和富士康究竟有什么差距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8:15

谈到电子代工厂,人们首先会想到代工大王富士康,他们的客户包括苹果、戴尔、微软以及国内的小米、锤子等等,产业园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、直辖市、自治区,不仅在深圳、上海、郑州、成都等大型城市建有厂区,还在兰考、廊坊、鄂尔多斯等三四线城市开疆拓土,相信连郭台铭本人都很难记得清楚,自己究竟有多少生意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代工商都是非常神秘的,他们不会跑到电视上去做广告,更不会拍一部电影,讲述自己的奋斗史,郭台铭早年最喜欢“闷声发大财”,如此的经营策略使得外界对代工商存在很大的误解,而如此误解在九年前的坠楼事件发生后,达到了最巅峰,正因如此,富士康决定同媒体搞好关系,优势、好的地方,向社会扩散传播,不好的地方,利用社会监督来改善,他们的开放也让更多的媒体人来探索代工商,蓦然发现,这里的学问还真不少。

强悍如富士康也仅仅是有一些名气,相比之下,其他的代工商就更难以被公众熟知了,加之,大家做的生意都是低端的,是劳动密集型的,更容易遭到误解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6-07

企业高管的薪水为什么能比普通员工高300倍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9:06

据国外媒体报道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投票通过,要求公司披露CEO和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,此举不单涉及到劳动者的公平、公正问题,还关系到股东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。当第一组数据公布之后,人们发现CEO和普通员工的薪酬比竟然可以达到惊人的300比1,结果令人有些意外,却也在情理之中。事实上,我们只消瞄一眼CEO们的私人飞机、豪华游艇等等,就知道他们早已赚到太多的钱,同时,再看一眼普通工人散落一地的账单,就能深刻地理解这种差距,于是,现行的薪酬制度无疑正在鼓励“向上流动”,大家只能拼命地向上爬,但显然,企业高管位置非常有限,也就造成了非常惨烈的竞争环境。

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,正在变成全球性话题,这种差异会因不同的企业文化而衍生出不同的问题,比如在中国,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有差距的,又岂止是薪资呢,更会在权力、幸福感、恐惧程度方面产生巨大的差异:金子塔顶的企业高管,每天谈人生、谈理想、谈更高标准的自我要求,而后转身就去了高尔夫球场;而普通员工,则要每天琢磨房贷、车贷、孩子的奶粉钱,两个群体压根不再一个频道上,却要每天坐到同一个办公室内开会,久而久之,就变成了一阵阵厌恶以及一段又一段无休止的内耗,毫无疑问,这是一个内涵宏大的话题,关系现行的企业制度、文化以及灵魂深处的人性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6-06

屏下摄像头技术悄然而至,手机厂商被裹挟即将展开混战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9:40

纽约日报之前声称,智能手机对人类眼睛的吸引力已经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巅峰。事实上,手机与屏幕的结合,正是多年来最流行的交互形式。而在经历智能手机屏幕越来越大、分辨率越来越高后,其不可避免地迈入下一阶段——彻底消除正面的开孔和边框等,变身为真·全面屏。

现在已经无需猜测未来屏幕的新形态,真·全面屏在数年内就是唯一的主流趋势。而为了让真·全面屏落地,手机厂商也是绞尽脑汁。谁能率先让向市场推出真·全面屏,就有望在竞争惨烈的智能手机市场站稳脚跟。一场围绕真·全面屏的混战,已经如火如荼地打响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6-05

真无线蓝牙耳机,一个或许你不知道的庞大江湖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7:55

今年的618年中大促,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。淘宝、天猫、京东、苏宁易购、拼多多、国美、网易考拉等电商平台纷纷在5月下旬就开启抢红包、摇一摇得现金、优惠券满天飞等活动,甚至各种底价商品在6月1日就放出来。而最终大促效果究竟如何,还是要反应在实际的商品成交量上。别的商品暂且不提,真无线蓝牙耳机在6·18大促中成为了当红炸子鸡。

此前,蓝牙耳机早已出现。但对许多人来说,当时功能简陋的蓝牙耳机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件。而首款真无线蓝牙耳机AirPods在2016年问世后,真正开启全新时代——人们这才发现真无线蓝牙耳机的魅力。相比之前的蓝牙耳机,简称TWS耳机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以双耳连接、充电便利、传输稳定等特性,带来全新音频传输方式。经过2年多的发展,如今真无线蓝牙耳机已经成为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江湖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6-04

富士康为什么不取消夜班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9:56

前几天,在网上看到一个由富士康员工拍摄的视频,讲述夜班的好处与坏处,显然,这是一个年轻人拍摄的视频,他们竟然认为“上夜班”会有一些好处,比如夜班的工作比较轻松,而且没有领导管制,同时,年轻人晚上上班,白天还能去逛个街或者考个驾照什么的,这些评论要是让老中医看到,估计是要气得吐血,按照最肤浅的理论,任何人都应该“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”,中医讲究晚上排毒,上夜班的人就失去了这样的排毒机会,长此以往,会出现脸色憔悴、色泽暗淡、月经不调,甚至连续一个月都来月经的情况,但从工厂运营的角度讲,中国制造业的夜班早已司空见惯,不仅小型的作坊会有规律的夜班,连富士康、和硕等大企业都会安排夜班,这大概就是行业的本职吧!

互联网996工作制被吵得沸沸扬扬,大佬们都认为:新时代的奋斗者必须要接受996工作制,而在制造业,这句话应该翻译成:要想生存、加薪,就必须要接受夜班。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5-15

苹果败诉或致App Store迎剧变,安卓商店会因此有新变化吗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19:19

用“流年不利”来形容苹果近来的处境,再合适不过了。比如4月底苹果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今年1月到3月苹果的营收和利润都大幅下滑,iPhone营收同比也大跌。而硬件层面的颓势,也在影响着苹果的策略——让其转向服务侧。但苹果发力服务侧,并不意味着自身就能高枕无忧。

就在5月中旬,苹果再遭重创。美国最高法院就关于苹果App Store的反垄断案件,以投票表决5对4票的结果裁定苹果败诉,允许iPhone用户继续起诉苹果。如果苹果不能把控App Store这“一亩三分地”,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将是致命的。与此同时,还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——让安卓商店迎来剧变,甚至动摇APP的既有生态! (阅读全文……)

2019-04-30

赢了十亿赌约的格力,为何再赌芯片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21:13

一个赌约,两位大佬,却引来四方云动。

让我们把视线拉回至2013年,在当年12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,二人展开一场维持至今且让人津津乐道的赌约。当时雷军表示,五年之内如果小米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电器的话,董明珠输我一块钱。董明珠当场反击——我跟你赌10个亿!长达5年的双雄对决,始终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。

从最新发布的财报上,格力电器去年的总营收依然在小米之上,董明珠显然赢了这个赌约。先不管雷军会不会真的支付十亿,单从格力电器本身来看,赢了小米也不能真正松口气。格力电器还有一个自己设下且更为重要的赌约,而这个赌约将决定它的未来。这次,将重注将在手机、芯片等业务上的董明珠,还能获胜吗?

5年转瞬即过,格力赢得艰险

格力电器赢了,却赢得颇为艰险,甚至有些“胜之不武”。

2010年小米正式成立,而第一部小米手机于2011年8月才发布。2013年雷军与董明珠定下赌约时,小米刚刚成立3年。但当时的格力,早已经是空调市场多年的霸主。可以说,当时小米的体量与市场地位、影响力等完全不能与格力电器相媲美。

但在5年后赌约截止日期到来时,双方却几乎能够平分秋色。格力电器发布的2018年度财报显示,其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为1981.2亿元。而小米发布年报显示,其去年的营业收入为1749.15亿元人民币。5年时间,小米几乎要与格力电器平起平坐。在影响力方面,小米相比格力电器也不遑多让。

而从5年来双方的发展态势来看,也展现出不一样的趋势。虽然格力电器尝试进行多元化变革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依然是其重要支柱,去年空调业务营收为1556.82元,占总营收的78.58%。当然,格力电器能始终屹立在空调市场之巅,且每年都有长足进步,也足够让人佩服。

相比之下,小米的发展也不错。从单一的智能手机起家,目前小米已经涉足笔记本、可穿戴产品、电视、智能家居产品等多个领域。此外,小米还已经全力进军AIoT领域,尝试拓展自身的边界。

事实上,无论是格力电器,还是小米,都值得尊重。董明珠和雷军展开的赌约,更像是驱动双方呈现高增长态势的助推力。格力点前依然是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,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。小米的快速增长,也为智能生活增添了很多活力。在赌约之下,中国企业真正实现了共赢。

押注手机、芯片:未竟的梦有必要走下去吗

但纵然赢得了与雷军的赌约,董明珠可能仍然不会完全放下心来。面对波诡云谲、变化莫测的市场,格力电器如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,肯定要吃大亏。董明珠自然早就通了这一点,一直在积极为格力电器寻找持续前行的新突破口。

继续做手机,是格力电器依然不变的策略。在年报中,格力电器提到在2019年将加快手机更新迭代速度,同时在5G手机技术研究上实现突破,为格力5G手机推出奠定基础。但类似的口号和举措,董明珠之前早就说过、做过无数次了。

可惜,高价低配、内部消化、销量低迷等,都是格力手机难以治愈的“病症”。依靠更新迭代速度,格力电器依然在手机市场难有作为。即使格力电器想抓住5G手机的风口,但底蕴不足的它,在手机市场的发展仍然是未知数。

押宝芯片,听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。格力电器表示,在2019年重点工作中,“要加快推进芯片技术研究和芯片产品研发进度,聚焦芯片可靠性及算法研究,完成自研芯片的全面替代”。不过格力电器对芯片的关注,也是“老生常谈”了。

早在去年4月格力电器发布2017年年报时就表示,公司的留存资金将用于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。据了解,这是“集成电路”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格力电器的年报上。此外,之前董明珠曾多次强调,格力电器一定要做芯片。她认为,空调芯片是目前格力电器唯一没有掌握的上游核心器件。董明珠甚至表示,哪怕投入500亿元也要做出芯片。

但是直到现在,格力电器的芯片也没有真正实现商用。这是因为芯片的研发会遇到很多困难,如资金、技术积累、长久以来的底蕴、成果的转化落地等。即使能够找对方向和目标,芯片的落地也需要长时间的打磨。

手机、芯片,都是格力电器未竟的梦。在这两个梦上,格力电器已经投入了太多,却依然没有太大斩获。面对这两个难以实现的梦,格力电器坚持的意义或许已经越来越小了。

多条战线出击背后,格力有些“心虚”

事实上,除了在手机、芯片两条战线出击外,格力还准备在另一条战线上展开大战。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,为进一步完善销售渠道, 促进线上销售,推广新兴产业产品,拟在公司章程经营范围中增加电子商务业务。这意味着,格力电器要发力线上渠道。之所以现在才全力向线上渠道进军,在于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受到对手的冲击。

据奥维云网(AVC)监测的数据显示,2018年格力空调线上零售额同比仅增长12.4%,逊于行业线上23%的整体增幅。此外,去年奥克斯空调以28.57%的电商零售量占比,在线上销量方面超过格力、美的、海尔等空调巨头,成为国内空调行业线上渠道的引领者。而中商情报网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3月空调网络销售TOP10品牌中,格力仅排名第三,且大幅落后于美的和奥克斯。

在线上渠道越来越重要的当下,原本在线下渠道占据极大优势的格力电器也不得不转变思路,对渠道建设进行全面变革。不能在线上渠道掌握主动权,那么格力空调的市场份额有可能会下滑。看来,格力电器也知道没有永远的胜者,必须及早做好准备。

多条战线出击的格力电器,看起来似乎有些“心虚”。通过持续试水不同领域,格力电器上演了未雨绸缪的“求生大作战”。(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/文)

2019-04-29

为什么97%的创业企业活不过2年?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21:01

近年来,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成为大势所趋。或出于一夜暴富的野望,或不甘一辈子打工的平庸,或不能忍受996工作制带来的束缚,很多人都选择了创业这条路。不可否认的,有太多创业经典案例的涌现,也在为这波潮流推波助澜。每个创业者都梦想成为那个幸运儿,实现人生的终极理想。

但幸运儿终究是少数的,他们通往成功的路,是由更多创业者的“血泪”所铺就的。据了解,有97%的创业企业活不过2年。冰冷的概率数字下,是海量创业者的迷茫与无助。创业就会面临大概率的失败,或许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事儿。

就此前来看,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让其成为无数创业者趋之若鹜的领域。而围绕移动互联网,几乎所有的服务和关系消费都发生在智能手机终端,也衍生出无数的创业新思路。在前几年,创业者只要稍微有个新颖点子并创造出新的需求,几乎就能获得不少融资且创业成功。

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面渗透,衣食住行、办公、商务等多个赛道上已经挤满了试图前行的创业者。目前仅靠一个所谓另辟蹊径的点子,已经很难突围成功。再加上资本市场趋冷,融资也愈发困难——“创业未半而资金中道崩殂” 的事儿早已数见不鲜。

既然创业的成本、规模、大环境等优势不复存在,那么97%的创业企业活不过2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其实这也是为过热的创业热潮“降温”,让其回到理性、正常的轨迹。创业不是头脑发热的赶鸭子上架,要遵循商业规律的谋而后动、深思熟虑。

总要一次,奋不顾身地为梦闯荡。如果创业只是为了金钱和荣誉光环,那么失败后带来的是满满痛苦。如果将创业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“试炼场”,那么创业者就能够屡败屡战,不往前行。

成功固然可喜,值得借鉴和推崇;但失败也并非一无是处,而是为下一次的成功积蓄有声力量。想想老罗,都多少次创业失败了,现在不还是一直折腾吗?说不定,他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(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/文)

2019-04-28

自动驾驶技术之争,摄像头或将赢过激光雷达

浏览数: 归类于: IT那点事 — 康斯坦丁 @ 22:29

相比新能源汽车只是带来驱动方式的改变,自动驾驶将从本质上彻底颠覆汽车行业的生态。同时,自动驾驶还将让交通生活和出行方式得到全面革新。也正是鉴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性,无数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投身其中。不过就目前来看,自动驾驶的相关技术既无标准,也未定型,还有很大的可塑性。为此,企业目前正在投入海量资金尝试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。

就在近日,一向以“嘴大”著称的马斯克力挺自家以摄像头为基础的计算机视觉技术,并疯狂diss激光雷达。前者是便宜的自动驾驶技术,后者虽然昂贵,但在现阶段却是最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——它们各自代表着两个庞大的阵营。如同当初光盘规格之争一样,败者或许将被历史快速遗忘,而数以十亿计的研发投入也将付之东流。谁都不想输掉这场技术之争,但历史的车轮仿佛已经发生偏移……

激光雷达:一条昂贵的捷径

就目前来看,谷歌 Waymo、通用 Cruise、百度阿波罗、Pony.ai等自动驾驶企业都采用了激光雷达这一传感器应用方案。它们为何如此青睐激光雷达?这就要从激光雷达本身的特性谈起。

激光雷达与传统雷达相似,使用电磁辐射脉冲来探测附近的物体。它以每秒数百万个脉冲的速度从物体上反射激光,当激光反馈至汽车时就能测量各种变化。激光雷达超快的响应时间,使汽车的计算机能快速应对路况变化。而激光雷达的主要优点,在于是精度和为汽车提供三维图像。此外,激光雷达还可节省计算能力——激光雷达可立即告知物体的距离和方向。

不过,激光雷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。它的主要局限在于雾、雪、雨等天气下有可能出现“看不到”的情况。甚至它会将大量落雪,解读为道路中间的“一堵墙”。此外,激光雷达不提供摄像头通常可以看到的信息,如标志上的文字或灯光颜色。同时,激光雷达整个系统目前非常庞大,为汽车的空气动力学和性能增加了很大阻力,且外观并不优美。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——激光雷达的成本很高,这阻碍了其商业化落地。

激光雷达在Waymo自动驾驶汽车的顶部和周围

虽然激光雷达有着明显缺陷,但绝大多数自动驾驶企业都是它的“拥趸”。这是因为这些企业之前已经花了数年时间,围绕激光雷达去完善自己的技术。否定激光雷达的话,其实就是否定自身所有的成果。既然已经投入了那么多,激光雷达这条昂贵捷径咬着牙也要走下去。

摄像头:特斯拉虽千万人吾往矣

相比激光雷达,马斯克倡导以摄像头为基础的计算机视觉方案也有着明显的优劣点。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摄像头,以与人类视觉相同的方式工作。马斯克希望特斯拉能够创造出比人类眼睛更敏锐的“摄像头眼睛”,以保证安全性和智能性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,Telsa确保汽车周围有足够的摄像头,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“整个世界”。通过相关的机器学习功能,特斯拉汽车可比人类驾驶员更快地做出反应。

放置在特斯拉Model X周围的摄像头及超声波停车传感器等

从优势上,摄像头比激光雷达便宜得多。这无疑降低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,让其有望真正被普通消费者所承受。此外,摄像头不会被雾、雪、雨等天气干扰,适应性更好。从形态上看,摄像头可以轻松融入汽车的设计中并隐藏结构中,不会让汽车外形显得突兀,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。

特斯拉后置摄像头隐藏在侧面板闪光灯内

不过,摄像头也有着自己的软肋。与直接提供物体精确距离和位置的激光雷达不同,摄像头仅能将原始图像数据反馈给系统。这就要求汽车系统必须依靠强大的计算机视觉能力,针对图像进行准确处理——就像人类大脑处理来自眼睛的反馈。

此前,计算机视觉系统还不够强大,无法处理来自摄像头的大量数据,以便及时处理并做出驾驶决策。不过现在已经有了转机——特斯拉推出“全自动驾驶计算机”(FSD计算机)。除了8个视觉摄像头、12个超声波传感器及雷达等组件,每台FSD计算机还包含两个芯片,每个芯片都有两个专门设计用来运行神经网络的加速器。再加上超强性能,特斯拉以摄像头为基础的自动驾驶方案有了成功的可能性。

争论不断,但时间会证明一切

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举行的特斯拉自主投资者日上,马斯克全力开怼几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在使用的激光雷达。马斯克表示,“只有傻瓜才会用激光雷达”。马斯克或许认为,摄像头+数据+神经网络的组合足以挑战甚至胜过激光雷达。

此言一出,得罪了太多企业。在马斯克开炮后,有多家自动驾驶企业的高管都予以回应,表示不解马斯克的自信从何而来。甚至还有大咖表示,我也可以说,任何“不”使用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企业注定失败。

两种泾渭分明的自动驾驶技术、方案,注定要在不断的争论中前行。但不管现在的争论有多激烈,自动驾驶技术还是会不断进化。届时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(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/文)

« 上一页下一页 »

Powered by TechWeb